<div id="hbie8"></div>
      1. <em id="hbie8"><label id="hbie8"><nav id="hbie8"></nav></label></em>
        1. <div id="hbie8"></div>

                <div id="hbie8"></div>

                鹽堿地上的奇跡!江蘇沿海開發重點項目“條子泥”頭年種出畝產千斤水稻

                發布時間:2018-10-09

                昔日鹽堿地,一年變良田!金秋十月,省沿海開發集團的條子泥條北墾區內,昔日的鹽堿地變幻出一望無際的稻田。湛藍的天空下,黃燦燦的稻穗,與田埂上火紅的鹽蒿和遠方成排的風力發電機組,組成了這個秋天里最美的詩篇。我國著名的農學家,曾擔任副省長、省人大副主任、80高齡的水稻栽培專家凌啟鴻逐田核驗,對條子泥墾區頭年種植出平均畝產超千斤的水稻贊嘆不已:“新墾灘涂第一年種稻,畝產破千斤,部分田塊有望突破700公斤。滄海變良田,條北只用一年,創下沿海灘涂大面積快速高效改良的成功范例,堪稱奇跡!”

                 條子泥墾區是2009年我省沿海開發上升為國家戰略后進行匡圍的重點工程,于2014年完工,隨即進行開發配套建設,于去年基本完成。據介紹,條子泥條北墾區首次大面積種植7230畝水稻,是由沿海集團下屬江蘇省沿海開發(東臺)公司和鹽城師范學院江蘇灘涂生物農業協同創新中心、江蘇省鹽土生物資源研究重點實驗室、南京北盛榮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共同開發。與以往鹽堿地改良先養七八年魚,再進行水稻種植不同,這片處女地頭年直接播種水稻。眼下開鐮在即,鹽城市農科院技術人員對其中18個田塊進行測產,理論畝產523.3公斤,其中408號田理論單產高達737.5公斤,達到每公頃10.5噸的“超高產”指標。以凌啟鴻為主任委員的專家組對水稻進行測產核驗,認為“數據與所在田水稻實際情況甚為符合”。

                 據悉,條子泥灘涂為粉沙質重鹽土,“干的時候像面粉,濕的時候像淀粉”,土壤結構差、肥力低、土質易板結。“滄海變桑田是個自然過程,往往要幾十年、上百年,甚至上千年。但是在技術人員的努力下,一年鹽堿地變良田,不容易!這就是科技的力量。”省農委原副主任張堅勇說,今年插秧期間他到現場察看過,當時水田旋耕過以后,如果不及時栽插,泥漿很快就會板結得無法扎根立苗。秋天能結出一望無際沉甸甸的稻谷,實在了不起!

                 在不毛之地種稻,還要穩奪高產,唯有技術創新。負責項目技術的鹽城師范學院兼職教授、鹽堿地改良專家、研究員茆訓東說:“我們摸索出‘5N’快速高效脫鹽法’‘三干法奪三苗’以及咸水灌溉等關鍵技術,克服難題。4月1日開始土壤改良作業,到5月20日播種插秧時,耕層含鹽量總體已降至3‰以下。”與此同時,在插秧之前,每畝施用了5噸含鹽量低的牛糞,改善了土壤結構,增加了有機質。以深耕、勤灌、多旋來“改土”,用良種、密植、足肥促豐產,一系列綜合配套措施讓灘涂當年就成為“米糧倉”。

                 喜看稻菽千重浪。記者走在稻浪起伏的田頭,只見每塊農田的兩頭都有3畝左右的魚塘,這些魚塘與排水溝串連在一起,進行水產養殖。據了解,未來條子泥墾區將推行稻蝦魚蟹共作模式,既可以增加農產品的供給,又可以給遷徙的鳥類提供美好的濕地,提供足夠的餌料,讓人和自然、人和野生動物更加和諧共處。“鹽堿地是人類的后備糧倉,全國15億畝鹽堿地,江蘇占1000萬畝。加速鹽堿地改良,可為藏糧于地、藏糧于技,保障糧食安全打開廣闊的空間。”茆訓東表示:“過去,灘涂種稻后的五年不種麥,今年水稻收割后,我們將撒下麥種、栽上油菜,挑戰‘灘涂頭年噸糧田’的更高目標。”


                  <div id="hbie8"></div>
                  1. <em id="hbie8"><label id="hbie8"><nav id="hbie8"></nav></label></em>
                    1. <div id="hbie8"></div>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<div id="hbie8"></div>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野花日本免费观看高清电影8